大屯乡:用好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其他 发布时间: 2024-01-17 发布机构:大屯乡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102 字体:[大 中 小]
自2022年3月,孙家李村入选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屯乡党委始终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生工程,以红色资源为依托,聚焦基层组织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富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宜居,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红色村庄建设,从而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党建统领明方向。进一步突出党建统领,组建领导小组和6个工作专班,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市派驻村“第一书记”任执行组长,班子成员分别任相关专班组长,孙家李村“双委”干部全程参与,明确“时间表”、“任务图”,同时,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因村制宜定主题、定特色、选准方向、找准路子,落实“多规合一”高标准编制实施方案,既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又把握美丽乡村主线,把党建统领和红色基因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努力打造集基层党建、红色教育、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绿色生态“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
党建统领明方向。进一步突出党建统领,组建领导小组和6个工作专班,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市派驻村“第一书记”任执行组长,班子成员分别任相关专班组长,孙家李村“双委”干部全程参与,明确“时间表”、“任务图”,同时,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因村制宜定主题、定特色、选准方向、找准路子,落实“多规合一”高标准编制实施方案,既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又把握美丽乡村主线,把党建统领和红色基因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努力打造集基层党建、红色教育、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绿色生态“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
一体推进创样板。培育“红色孙李”研学品牌。按照“原址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公署旧址、杨秀峰同志旧居、冀南银行印钞厂旧址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建设全市唯一一座村级“红色展览馆”和红色文化广场,重塑红色人物雕像,绘制红色文化墙,开发“串珠式”红色旅游线路,打造精品研学路线,切实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红色村庄的重要内容。乡党委坚持产业带动,统筹整合资金项目,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实施“党建+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发展农业种植大棚6个、面积33.4亩,以种植香椿、茴香、西瓜、甜瓜、哈密瓜等瓜果蔬菜为主,经济效益可达5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可增收8万余元,2023年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红色是底色,美丽是关键。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在村广场南侧建设长14米,宽7.5米的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生活阵地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宽进村公路4.5米,长330米,全村88条胡同全部实现硬化,共计2.3万余平;对村口、游园、广场等重点部位进行高标准绿化提升,种植金枝槐,复叶槭,高杆月季,冬青球等树种,全村新增绿化面积2500余平方米;同时,在村主干道,增加景观灯30盏、太阳能路灯150盏、射灯15盏,对全村主街道两侧墙面进行了重新粉刷,红色村庄实现华丽“蝶变”。
乡风文明添活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和灵魂,也是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现实需要。在工作推进中,乡党委始终把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作为重点工作抓好抓实。向全体村民发出“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倡议书,号召大家从打扫庭院卫生、生活垃圾分类、农作物秸秆及杂草处理、弘扬和谐民风等方面入手,破除陈规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常态化组织村干部、志愿者和村民,共同参与清洁家园创建,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引导村民按照“家和、院净、室洁、人美”标准,做好房前屋后空闲地整理、绿植栽培和卫生清扫,已创建“精品庭院”106户,让“小家美”带动“村庄美”。
完善治理夯根基。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党委坚持以“党旗红”带动“治理强”,精准“把脉”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五化”、“德治教化”建设,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四议两公开”、“道德银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乡党委—村党支部—村党小组—村组红白理事会、村民事务议事小组、社会治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党员包户”五级乡村治理组织网络,推行“1+10”党员联系户制度,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乡村治理体系得到完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提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