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市2020年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 技术意见

体裁分类:其他     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时间: 2020-09-30      发布机构: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54     字体:[  ]

今年夏季,在我市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小麦生产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单产再创新高。为保持良好的丰产稳产态势,在深刻总结了近年来小麦生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实际,研究提出了今年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今年小麦秋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小麦产业发展需求,突出节水优质特色,大力推广普及节水抗逆保优丰产技术,降低水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稳定小麦单产,提升小麦品质,提高种麦效益;以《邢台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区划》为指导,优化优质专用和节水品种布局;大力推广减肥减药和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实现优质小麦绿色标准化生产;发挥小麦龙头加工企业作用,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全面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生产水平,促进我市小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二、生产形势

(一)有利因素

一是国内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提高农民种麦积极性和采用先进技术的主动性。

二是今年8月以来,冬小麦主产区降雨较多,平均降水量为293.4毫米,较常年偏多7.7成。大部分地区土壤底墒充足,对今秋小麦播种和生育期间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十分有利。加上今年收获的小麦种子数量充足、粒重和容重较高、质量较好,有利于实现“一播全苗”。

三是机械化程度提高有利于技术措施的高质量落实。近年来,随着深松深翻机具、镇压锄划机械、农用无人机的逐步优化更新,深耕面积有所提高,整地质量明显改善,提墒增温措施得以落实,植保作业效率实现跃升。对小麦节水、节肥、节药和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的高质量实施,以及规模化种植的落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不利因素

一是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或种传病害在我市部分麦区发生较重。受气候影响,麦蚜虫和红蜘蛛发生较为普遍,局部地块金针虫、蛴螬危害较重。雀麦、节节麦、看麦娘、猪秧秧等恶性杂草防控难度依然较大。

二是部分地区习惯播种偏早、播量偏大,播后镇压不到位。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小麦冬前阶段气温较常年偏高1℃左右,早播可能造成小麦冬前生长过快、群体偏大,容易诱发病虫危害和倒伏等问题,影响小麦产量。

三是部分地区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拉长,且玉米播种期间无降水、播后浇蒙头水灌溉周期长,造成了玉米播种和出苗期拉长,可能会延长玉米收获期,不利于小麦集中适期播种。

三、今秋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

俗话说“七分种、三分管”,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是核心,重点是“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在技术环节,抓好精细整地、足墒足肥、科学拌种、播后镇压、杂草秋治、巧灌冻水”等关键措施的落实,牢固树立“节水、节肥、节药”理念,确保良种良法相配套,实现冬前苗全、苗匀、苗壮,确保足量基本苗,保障麦田安全越冬,夯实稳产丰产基础。

(一)科学选用节水丰产和优质专用品种

发展节水抗旱优质中强筋小麦种植。总体原则宜选择灌浆快、成熟早、抗逆性强、稳产性好的品种。

今年我市主推的节水稳产品种为:婴泊700、农大399、冀麦585、邢麦7号、石麦22、邢麦6号、衡4399、衡S29、冀麦325、邢麦13、轮选103、石4366等。

主推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师栾02-1、藁优2018等。

主推的特色小麦品种:冀资黑小麦1号、中黑麦6号、冀糯200等。

(二)大力推广足墒播种保全苗技术

足墒播种是确保小麦苗全的关键措施,也是节水栽培的重要基础。我市主体麦区今年汛期降水较为充沛,土壤墒情储备基础较好,为足墒播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小麦播种土壤耕层足墒的标准是:壤土地土壤含水量17%~18%,沙土地16%左右,黏土地20%左右。底墒足时可趁墒播种。底墒不足时,玉米收获后及时灌溉造墒或采取玉米收获前10~15天带棵洇地“一水两用”的方法,每亩灌溉20~40方。本着宁可晚播几天,也要洇地造墒的原则,绝不种欠墒麦。除重黏土地外,应避免播后浇“蒙头水”(浇蒙头水的地块应及时锄划破除板结)。

(三)精准掌握播期播量匹配技术

适宜的播期播量构建冬前合理群体结构,提高一、二类苗比例。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和今年冬前气象预测分析,我市小麦今年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8日,最适播期为10月8日~15日。在适宜播期范围内,保证亩基本苗20万~25万,越冬总茎数80万120万为宜。超出适期范围后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1万基本苗,霜降后播种,亩基本苗可达到45万。

同时,要依据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品种分蘖能力等合理确定小麦播种量。对于整地质量差、土壤表墒不足的情况,播量可适当增加。粘土地要适当增加播量。分蘖力较强的优质强筋麦品种要适当控制播量。

(四)落实精耕精播保墒抗逆技术

精细整地、精细播种是保证播种质量的基础措施。经验表明,麦田播前耕翻、深松、旋耕并耙压,结合播后镇压,麦苗生长健壮,受旱、受冻程度较轻;反之,秸秆还田地块播前未耕翻、深松、旋耕和耙压,播后也没有镇压,会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失墒快,根系受旱受冻,死苗较重。要提高秸秆粉碎还田及整地和播种质量,推广使用深松、旋耕、分层施肥、强力镇压一体化机具精细整地,突出抓好深耕(松)、镇压为重点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技术。

科学把握宜耕、宜耙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保证作业质量。提倡对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的地块,进行一次深翻作业。对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要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平压实、踏实土壤。对秸秆还田地块,要切碎、撒匀、深埋、压实。

推广采用≤15厘米等行距全密种植形式精细播种,播种深度掌握在3~5厘米,并确保下种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提倡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利用专用镇压器普遍进行镇压,镇压器重量应在100~130公斤/米播幅,以利于小麦出苗后根系发育,提高抗旱、抗寒能力。

(五)应用精准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结合土壤基础养分数据,确定氮、磷、钾、微肥的用量与合理配比,杜绝盲目乱用多用肥料,做到减量精准配方施肥。一般地块推荐亩底施N 6~8公斤,P2O5 7~8公斤,缺钾麦田施K2O 67公斤。按照全国小麦产区氮肥定额用量(试行)要求,麦田亩总施N 不高于19公斤,推荐使用14~16公斤。推广深松旋耕分层施肥一体化技术,适当增施底肥,以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争取春季管理主动。提倡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产田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

(六)落实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技术

种子处理是有效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早期蚜虫危害的关键措施。推荐选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 3040毫升兑水18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麦种,或30%噻虫·嘧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40g兑水15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或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毫升兑水20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麦种,或45%烯肟·苯·噻虫悬浮种衣剂50克兑水15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麦种,或用38%苯醚·咯·噻虫嗪50g兑水200毫升包衣15公斤种子。针对个别商品小麦种存在种衣剂质量较差的问题,建议购买“白籽”自行拌种或对已包衣麦种“二次拌种”,注意药剂包衣要均匀,播种前1周内包衣,阴干。优质强筋麦对戊唑醇表现敏感,尽量使用其他药剂组合。

(七)实施杂草秋治技术

秋季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为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日平均气温高于8℃时。推广大型施药机械等先进设备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以降低防治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针对重要麦田杂草推荐以下药剂,并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科学用药,避免药害:

防治节节麦和雀麦:3%甲基二磺隆油悬剂或3.6%的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也可采用1%双氟·二磺喷雾防治。特别注意甲基二磺隆与甲基碘磺隆钠盐,不能应用于强筋小麦田杂草防治。

防治野燕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也可采用1%双氟·二磺喷雾防治。

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75%苯并硫二嗪酮干悬浮剂,或10%苯并硫二嗪酮可湿性粉剂,或20%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

(八)因地适时冬灌抗逆稳产技术

提倡因地制宜、适时适量浇好封冻水,可增加土壤墒情、踏实土壤、稳定地温,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并为麦田春季管理赢得主动权。灌溉时间在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4℃、灌水可及时下渗时进行。灌封冻水应统筹考虑节水和防冻,适当控制灌溉量,避免大水漫灌。播后镇压到位、冬前土壤墒情好的麦田,可不浇封冻水,但遇秋季干旱也应浇好封冻水。沙薄地一般应浇封冻水,优质强筋麦田提倡灌溉封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