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麦赤霉病总是治而无效,防治要点在哪里?
体裁分类:其他 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时间: 2021-04-21 发布机构: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43 字体:[大 中 小]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一种流行性病害,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去年仅河南、安徽赤霉病发生面积约5500万亩,造成产量损失极大;另外,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同时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将不能食用,小麦将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
总之,小麦感染赤霉病后要么没有产量,要么是有产量却卖不出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收益。鉴于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农户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农户对于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温度和天气关系密切,即:当春季平均气温9℃以上,持续3-5天阴雨天气,雨量达12毫米以上,此时若恰遇小麦扬花期,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1、考虑问题不全面。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现在农户普遍能根据天气情况辨别赤霉病发生几率,但忽略田间湿度和品种差异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及时防治小麦赤霉病。
3、防治药剂效果下降。
截至2018年3月23日农药部登记防治赤霉病登记证件有349个,其中多菌灵及其复配证件176个,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证件81个。最早防治赤霉病药剂多选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也是我国20世纪70年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随着使用年限增长,赤霉病对该类杀菌剂产生严重抗性,据相关专业部门调查,抗性从最初的浙江地区蔓延到上海和江苏大部分地区,所以建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阻止病害蔓延;另外就是关注推广新药剂品种,比如: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
戊唑醇·咪鲜胺是一种三唑类高效新型复合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具有内吸传导性,兼具保护、治疗作用,此外还具有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物,达到防病、提质增产效果,持效期比较长。
经试验推广,发现戊唑醇·咪鲜胺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且价位适中,同时能促进作物生长,性价比高,受到经销商和农户的认可,近两年也有很多企业将目光放在戊唑醇·咪鲜胺,开始进行相关证件的登记和试验,截至2018年3月23日戊唑醇·咪鲜胺登记证件有35个(22个登记的防治对象为赤霉病),其中防治赤霉病中水乳剂剂型最多有16个,占73%。预计戊唑醇·咪鲜胺未来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建议在扬花初期(扬花5%—10%),400克/升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40g,兑水15—30kg细雾喷施,根据情况间隔7天再喷施一次。
河南省植保站吕印谱老师说:“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发生赤霉病可能性极大,现在的小麦品种几乎不抗赤霉病,病原也不是问题。赤霉病的防治最好是预防,尤其是在常发区,扬花期不论有没有降雨都要喷药预防,另外,气象部门的预报是赤霉病预报的重要依据。”
在防治赤霉病时,喷药时期若遇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天气,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但在实际防治中很多农户选择在小麦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才用药,防治效果极低。同时控制好浇水时间,尽量不要在扬花期浇水,以避免增加田间湿度和感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