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邢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121号建议的答复

体裁分类:人大代表建议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发布时间: 2021-11-03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80     字体:[  ]

尔奇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留住人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南宫市历来高度重视人才,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展了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百名博硕引进计划、青年人才联谊活动等系列项目和工作,引进了雷清泉院士等一批急需紧缺专家人才来我市创业就业或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支持,并制定出台人才项目奖励资助办法等政策,努力抓好人才引育留用环节。当前,我市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针对留住人才、努力减少人才流失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

今年以来,为吸引各类人才来南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916日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成功举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共有28家企业参会设展,提供各类工作岗位455个,涉及软件开发、室内设计、酒店管理、办公文秘等20余个工种,5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及其他求职者到会,当场达成就业意向157份(其中大学生8份)。提供就业指导。对今年498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实名登记、摸排;制定发放了政策清单、服务项目清单、招聘活动清单,推送辖区内企业岗位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有42名应届大学生走上了新岗位。三是企业进校园。积极参与邢台人社局组织的智汇邢·百企进高校活动,该局带领南宫市丰翼中学、南宫市宫会学校和河北帅兴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走进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5人。四是开展学生参观企业组织35名已毕业且有在南宫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深入精强连杆、南湖温泉国际酒店、帅兴电器、安美桥4家企业观摩,实现精准对接、面对面洽谈,当场签订意向书23份。五是开展校园招聘带领南宫市精强连杆有限公司、河北开泰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走进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毕业季校园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20人。下一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措并举助力我市人才发展。一是对我市急需工种和紧缺人才需求进行了再统计,根据统计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引才。二是针对基础性广泛性岗位需求,开展精准化招聘活动。在730日组织一期学生入企参观+专场招聘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招工需求,适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入企参观,搭建直接交流平台,让企业、求职者面对面沟通,减少企业招聘成本、缩短劳动者待工时间。三是组织企业入校招人才对接周边院校,宣传讲解我市规上企业文化,积极构建招引人才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与大中专院校战略合作关系,让学生从校园直接进企就业。

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围绕我市重点企业,加强科技政策宣传,鼓励企业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人才强企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和管理方式,推动企业招才引智、校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荐企业优秀人才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等,提高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市卫生健康局稳步推进卫生人才招聘行动。一是为切实加强我市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编制空缺情况,2021年我市计划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0名(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6名,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4名)。7月份,按照《南宫市2021年公开招聘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实施方案》,我市首批公开招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1名,剩余的79个编制已于9月开始第二次公开招聘,目前正在进行网上报名程序。二是坚持与高校持续合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改社会〔20101198号)和河北省卫计委、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毕业生到岗服务和培训工作的通知》(冀卫发〔201518号)文件精神,我市按照邢台卫健委规定要求,每年与定向委培生签订合同,接受其定向委培生毕业后来我市工作,并保持逐年稳步提升接受委培生数量。截止到今年,我市卫健系统内共接受5名定向委培生。以后,我市会继续按照邢台市卫健委规定要求,继续加大与定向委培生合作机会。

在人才留得住层面,我市积极探索新引擎一是深挖优惠保障政策内涵,加大对人才落地的保障措施,不仅仅是在让招聘的人才活下去,更在他们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生活上感受到无忧二是提高我市自身的人才造血能力,按要求落实委培定向生免费培养计划。采取免费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学费、住宿费标准等落实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加大和高等院校所洽谈对接,探索更多采取定向委培人才等模式,加大对人才的支持补助力度,关爱人才、培养人才,增强人才责任感、归属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吸引人才特别是本土人才回到家乡、扎根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20211027